让“小修小补”有序回归百姓生活 全球快播


(资料图)

衣服拉链坏了,雨伞断了伞骨,鞋面有了磨损……即使生活水平提高,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找人修理。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曾经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修理摊位,如今越来越难觅踪影。新建社区没有预留场所,老旧小区改造后取消了原有摊位,但张家口市民“小修小补”的需求并没有消失,让修理摊位有序回归日常生活的呼声也逐渐高涨。

“小修小补”是一种民生需求,更承载着许多市民物尽其用的生活习惯。城市发展当以人为本,让修理服务重回居民身边,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现实要求,也是满足群众差异化消费需求、弘扬勤俭节约文明风尚的载体。另外,从事修理服务也是一种职业选择。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摊位,就可以解决一个人甚至一家人的生活问题,还让一些“手艺人”找到了创造价值、传承技艺的机会。这些扎根于社区、隐藏于街巷的修理摊位,给社区生活增添了更多“烟火气”和人情味,又何尝不是建设宜居城市、彰显人文情怀的外在体现。

近年来,包括张家口市在内的不少地方都在着力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满足群众就近、全时、多样的生活需求。但不难发现,“小修小补”等基础性服务不足仍是一块短板。相较于便利商店、服务网点、社区食堂等,小本利薄的修理摊位面临市场容量和经营成本的双重考验。同时,一些修理摊位的经营场景也与市容市貌管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为修理摊位提供容身之地,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同时,如何使其更好融入城市发展的轨道,也是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下,一些积极尝试正在努力推进。比如张家口市一些县区,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专门建设了便民服务配套场所,免费提供给有就业需求的困难群体;一些社区将“小修小补”纳入便民服务菜单,开展线上点单、线下服务。一些城市还在社区菜市场、超市内部设立专门区域,实现“一店多能”,或者利用边角地块划定经营区域,再给予一定的房租税费减免,让修理摊位能够常驻社区。不难看出,尽可能地创造便利条件,给予规范引导,“小修小补”大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小修小补”联系着民生冷暖,考验着治理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兼容并蓄,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城市管理的具体实践,帮助从业者找到民生需求与市场规则、城市发展间的平衡点,我们的城市也会更具温情、更有活力。(王棣)

编辑:张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