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康:微信、淘宝间接创造就业2.4亿,平台是就业稳定器

5月22日,2023数字经济(东湖)论坛在武汉举办。会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谢康就“平台促进高质量发展”进行演讲。

他提出,以微信、淘宝等为代表的平台企业内涵式直接创造就业约9000万,间接创造就业约2.4亿,可以说,平台不仅可以从无到有创造职业、业态或岗位,也能推动就业向三四线城市下沉,促进就业的区域均衡与社会公平。


(资料图片)

会后,谢康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也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表示,对于现在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不仅是小企业,很多大企业也存在不敢转、没钱转、转得不好的情况,而这可以通过平台来助力。

微信、淘宝间接创造就业2.4亿

在上午的演讲中,谢康首先解释“高质量发展”有这么三层含义:

第一,“高质量发展”是数据驱动的创新发展。当然,不能只有纯粹的大数据,必须让大数据费和劳动相结合,同时还要根据组织变革或管理变革进行条件;

第二,“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是效率和公平的协调发展。

第三,“高质量发展”还是质与量动态均衡发展。

而在高质量发展中,最显要的一个例子就是高质量就业。谢康提到,平台在促进高质量就业的过程中总体上发挥了就业稳定器的作用——因为平台既可以内涵式地创造就业,即从无到有创造职业、业态或岗位,也可以外延式带动就业,即产业规模化扩张。

他以在现场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就业》中的数据为例,指出在2021年,以微信、淘宝等为代表的平台企业内涵式直接创造就业约9000万,间接创造就业约2.4亿,外延式带动就业约1200万,可以说,微信、淘宝是平台拉动就业的两个最大生态。而在更早时,计算机软件的出现也净创造就业约2.4亿,为当年约27%的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而平台促进的高质量就业也会具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平台促进高质量就业推动了产业和行业的结构升级。

具体的,平台在促进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企业效率提升方面,提高了第二产业的抵抗韧性,使得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下降。同时,平台发展还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为第三产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迁移。

借助这样的平台,劳动力就可以进行平滑地转移。谢康提到,根据国内2020至2022年间的一万多个骑手的数据表明,平台可以使得原来社会的低收入、高收入两个阶段中间多出一块,使下降曲线更加平滑。

第二个特征,平台的发展能够促进中国人均人力资本提升。

谢康表示,通过测算发现,平台发展水平每提升1%,就能够促进中国人均人力资本提升约0.41%。这意味着平台的发展可以对中国GDP的长期增长带来稳定的动力提升机制。

第三个特征,平台促进就业会推动就业向三四线城市下沉。

比如微信促进就业是以向经济较发达的二线城市聚集的方式进行,而美团则是通过强化本地就业,促进中国二三线城市乃至城乡之间的就业均衡。所以平台通过内涵式创造就业,提高就业者收入机会,促进了就业的区域均衡与社会公平。

企业没钱转数字化?平台助力

在演讲中,谢康也提到了数字经济带来的宏观经济启示。他表示,宏观经济有两大经典规律——GDP与失业率成反比,消费物价水平与失业率成反比。但现在,这两个规律在数字经济条件下不具有显著性了。

“以往失业率高的时候,可能会由央行制定政策,用更多的货币刺激GDP,保持就业。但现在,全球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出现了新的平台灵活就业的状况,以往的规律不再显著,我国就可以不再用单一的货币政策,而是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加上灵活就业的促进政策组合起来。这本质上意味着国家的宏观政策可以不再用以往的‘工具箱’,而是可以用新的组合。”

而在数字经济的条件下,数字化转型又是其中一个大浪潮。今年两会时,就有一位人大代表提交提案,表示对于数字化转型,有很多中小型企业会出现“不敢转”或“没钱转”的情况。

对此,谢康在会后采访中向南都记者表示,这种情况并不是数字化特有的,在我国改革开放时,很多改变比如“包产到户”最早也是从南方深圳慢慢推进,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大多也都是大企业先行,小企业跟随。而且,很多大企业也存在不敢转、不会转、转的不好等情况。

他提出,数字化现在有两条路。第一条,通过平台助力。每个行业都需要有解决方案,传统的解决方案是根据需求来设计方案,但有了平台之后,这个过程就颠倒了——先有了企业微信、小程序、视频号,才有了后续,所以整体上是产品在先,需求在后的解决方案的匹配。因此,可以通过平台来带动大量中小型企业,实现较好的成本分摊。

第二条路,也就是大量的行业领头者或龙头企业本身也在做工业互联网,会使得工业互联网逐渐成熟起来,之后,也就自然能将很多中小企业慢慢带动上来。

采写:南都记者杨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