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剧视角打开谍战故事,《潜行者》“上头”有道

犀牛娱乐原创

文|胖部 编辑|朴芳


【资料图】

今年暑期,剧集市场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整体行业都在提质增效的当下,各种类型题材的剧集作品也在寻求创新,希望突破原有受众圈层,照顾到更多观众的审美。

而近期开播的《潜行者》就是这样一个代表案例,这部由中央电视台、腾讯视频、阅文旗下新丽电视出品的作品从首日播出起就坐稳了直播收视黄金时段全频道电视剧第一的位置,并且在腾讯视频热度也突破了26000,成为了站内最快进入“爱看俱乐部”的谍战剧。

根据酷云数据显示,7月27日潜行者收视率1.138%,实时关注度峰值达1.545%;而在此后几天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并从8月2日方嘉树和陶玉玲联手救苏雅露的情节之后,日均收视率已经稳稳提升到1.3%以上,峰值数据也突破了1.80%。

能够在同期诸多剧集中脱颖而出,牢牢坐定电视端收视榜首位已经很不简单,并且其在网络平台上的热度也在同步提升;而作为一部谍战剧,在暑期这个观众构成更多元的市场里,《潜行者》的表现,离不开内容上的扎实和创新。

家庭剧视角

写活地下工作的“真”

“笑面虎,上海滩有一号的。”当76号主任李力行坐在男主角方嘉树的客厅沙发上,看似是云淡风轻的与下属闲谈,但看看表,此时明明是半夜三点,这是李力行对方嘉树家庭的一次突袭。当方嘉树在客厅不紧不慢应对着来自李力行的怀疑和难题时,在里屋内,陶玉玲抱着两个孩子,手里紧握着一颗手雷,为后续出现最坏的可能而做着准备。

这是在《潜行者》中的一个片段,有别于其他同类型剧集,把更多视角和篇幅交给地下工作者在工作中的种种挑战,《潜行者》对主人公方嘉树的“家人们”同样着墨颇多,他们和方嘉树成为了一个整体,共同应对着潜伏工作的风险,同样,他们的到来也为方嘉树的潜行之路带来了新的考验。

当陶玉玲与方嘉树碰头,并带来两个孩子的时候,已经为后续戏剧性的冲突埋下了种子——孩子不了解方嘉树的地下工作者身份,在情感上并不可控;同时,陶玉玲虽然是组织派来的人员,但之前一直在做外围工作的她,缺少地下工作经验。如何捋顺主人公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羁绊,陶玉玲后续又是如何克服困难,一步步成长为成熟的地下工作者的?都是剧集很大的看点。

可以说,家庭视角的切入使得《潜行者》从一开始就将观众的观剧期待埋入了剧中,并且将生活流的气质注入了这部作品里。

家庭是很多谍战剧鲜少会触碰的部分,因为地下工作者的生活永远是工作的一部分,这就增加了生活话题的复杂性,而家庭却是《潜行者》的一个关键词。

一方面家庭成为方嘉树的助力。从剧情发展来说,陶玉玲和方嘉树通过磨合后更加默契,两人组成了一对黄金搭档。陶玉玲看似大大咧咧、“土里土气”的外表,和泼辣直爽的性格,却成为她最好的伪装,和方嘉树配合演戏有不少精彩桥段。

比如李力行为了试探方嘉树,让亲信郑南雁寸步不离地跟着方嘉树,偷听方家的动静、甚至跑到方嘉树家里,在如此的高压监控下,“夫妻俩”也能默契配合,通过一场争吵让陶玉玲找到机会脱身去传递了情报。

另一方面,家庭也成为方嘉树潜行任务的挑战,十年未见的“妻子”和孩子,留给他培养感情的时间本来就很少,再加上特务李力行和叶兴城不断上门试探陶玉玲和孩子们,亦或是后续在孩子们进入哪所学校,主角和敌人之间的拉扯,在诡谲多变的环境中,孩子们几次险些成为敌人的突破口。

在隐蔽战线的工作中,家人孩子都会成为关系潜伏人员任务成败的关键,而这部剧中则通过引入地下工作者的家庭生活,更全面地放大了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残酷与温情,斗争与传承。比如孩子的教育,方嘉树和陶玉玲都希望把孩子送去好学校上学,也害怕在76号的环境里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并且乐言还有先天的心脏问题,方嘉树也一直很上心请医生为她调治,这“一家四口”有着很多和普通家庭一样的问题。

一边是腥风血雨、步步杀机的敌后潜行,一边是洗衣做饭、子女教育的家庭烟火气,在谍战这个前提下实现的融合,用“真”实现了1+1>2的效果,不但大大提升了观众的共情感,也形成了《潜行者》独特的内容气质和创新方向。

“真人”群像,才能制造真情绪

生活化的叙事气质,也决定了《潜行者》中每个人物都各具现实质感,构成了富有生命力和共情力的群像。与以往形象的差异感,来自角色处理上的层次感也让观众能感受到那些曾经完成过奇迹的地下工作者们,也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陶玉玲或许是最突出的例子,在最初登场的时候,陶玉玲表现出的很多特点,都是迥异于观众认知中的地下工作要求的,显得莽撞且无措。

刚刚和老赵应对完突发事件,她急于去找方嘉树接头,竟然提着一把斧子跑了半天;当和方嘉树通电话,她也没注意到被控制的特务在敲击摩斯码传递消息,但她在方嘉树提醒她不要“拍拍打打”之后马上反应了过来,当即拍着大腿和方嘉树吵了起来,掩盖住特务传递的信息。

这种快速的反应能力,为角色的成长也留出了空间。几集过后,她朴素的智慧逐渐开始发光,借着憨直的“人设”让敌人毫无戒心,借着和方嘉树“闹矛盾”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配合。

为了帮方嘉树争取救人的时间,她拉着叶兴城足足喝了一晚上酒,大倒丈夫变心的苦水;甚至把戏直接演到了红帐夜总会这个特务据点,假装被丈夫“外遇”气得头疼,给方嘉树争取时间找到了关键线索。

从早期的被动到逐渐成长起来的独当一面,陶玉玲的人物成长弧光和闪光点为观众带来了好感和共情感。同时,这个“真人”也给这部剧带来了相对轻松的市井烟火气,在黑暗重重的环境里留下了希望和光明。这样的人物温度,让方嘉树与她在战友的关系之外,成为彼此在虎穴之中唯一可以互相依靠的力量。

不仅是主角一家,剧中出现的多方人物,《潜行者》也通过增加更多的个人动机,去激活他们的人物层次感。

比如李力行,这个特务头子外出上车都是跑步跳入、每天晚上睡在办公室浴缸上临时搭的床铺,种种行为都表现出他对外在一切都存在不信任感。而通过人物台词也交代出李力行这么做的原因——他其实是个没有信仰的人,几次转换阵营的目的都是利己主义,狡诈残暴的背后全是贪财惜命的算计,积累了大笔财富想在日本买地、给自己留后路;也正因私欲作祟才更加不择手段,对揭发自己存款的“海潮”电台恨之入骨,不惜代价地制造了后来的悲剧。

这种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在演员的演绎下被进一步激活。比如许多评论都点赞了该剧的哭戏,在结合人物的基础上也有强烈的情绪表达。方嘉树在“海潮”牺牲后,悄然留下的一滴泪的“隐忍式哭戏”;陶玉玲被迫对敌人动手后说“我杀人了”的崩溃大哭,更让许多观众泪目。

从设定到表演,《潜行者》用“真人”群像上演了一场真实感拉满的大戏,让观众欲罢不能的同时也更加沉浸共情。这样的生活化质感,让谍战剧打开了大众化审美的通路。

提炼一种大众化的剧集创新模式

结合近两年的热剧看,其实不难发现一些曾经在市场上颇具热度的经典题材,正在纷纷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如年代剧、家庭剧都出现了一些作品,在年轻观众中也能获得不错的讨论热度。这是内容升级带来的变化,许多主流题材正在以更高品质的制作,更多创新性的表达为其带来了生命力。

这为行业性的类型创新提供了一种路径,更加成熟的市场环境下,观众也会寻求更新、更多元的内容,要求更丰富的情绪价值。如何对经典题材进行改造,适应当下观众的要求,需要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思路。

从这个角度说,《潜行者》提供了一种创新模式。

一方面,该剧符合近两年制作端升级的整体方向,表现出了耐心和匠心,在建筑和服化道等细节层面不但营造出了时代感,也能为剧情服务。

比如剧中对民国时期街道的还原,以及主人公住所家居的陈设,都符合年代特色和大众认知。另外剧中方言的加入,甚至路边摊贩上小贩的叫卖声都带着一丝吴侬软语,都体现了细节刻画的用心。

另一方面是类型创作上的创新和杂糅,首先是如前文所言,家庭生活剧的视角和“真人”群像的打造,都给谍战叙事带来了全新的观看体验,让这个谍战故事有了更多元的情绪价值和共情力。

同时,谍战题材本身的情绪能量依然完整,在地下工作者们身上,观众能够看到澎湃的信仰和情感。面对敌人“满足你的任何要求”的威逼利诱,遍体鳞伤的李正勋用嘶哑的声音问“能让日本人撤出中国吗?”;一直饮冰潜行的方嘉树,一句“多少年都没有做过梦了,做梦都是有可能会泄露秘密的”,让地下工作者的付出,显得更真实、更能共情。

从视听到人物再到情绪,《潜行者》在保留类型叙事优势的同时,成功对接了大众化的内容要求,这也是行业做类型创新最理想的状态。

而这种创新也不局限于单一类型,《潜行者》的类型杂糅,一方面是用一个好故事,做到了两种叙事元素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更好的人物设计、更具情绪价值的情节,也实现了观众在追剧时的体验提升。

结合今年暑期的环境来看,观众对“新”和“精”的更高要求,正在给长视频提出新的市场需求。面向未来市场,行业需要更多《潜行者》。